重庆芙蓉洞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时空变化
周福莉[1]; 李廷勇[1,2]; 陈虹利[1]; 彭玲莉[1]; 李俊云[1]; 代彪[1]
2012-06-30
发表期刊水土保持学报
卷号26期号:3页码:253-259
文章类型期刊论文
摘要

通过对重庆武隆芙蓉洞5个滴水点和2个池水点多个水化学指标(pH、HCO_3~-、EC、SO_4~(2-)、Ca~(2+)、Mg~(2+))以及滴水滴量和现代沉积物进行连续监测,发现芙蓉洞滴水中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上覆岩层和土壤,其地球化学指标有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。由于芙蓉洞上覆土壤岩层较厚,所以5个滴水点滴量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明显,洞穴滴水多数时间未能及时反映洞外当季降水量的变化。夏季上覆土壤生物活动强烈,释放更多的CO_2,导致滴水pH值在夏季较低,而HCO_3~-含量和电导率(EC)较高,冬季则相反。洞穴滴水中SO_4~(2-)含量的变化受到土壤生物过程以及基岩岩层差异的重要影响。滴水的方解石饱和指数(SIc)和pH值变化大致同步,滴水点下接收到的现代沉积物沉积速率和饱和指数有很好相关性,冬季沉积速率最快。滴水中Ca~(2+)、Mg~(2+)浓度变化受控于水—土—岩的相互作用,其中水源差异、活塞效应、水岩相互作用时间对其产生重要影响。洞穴水中Mg/Ca主要受Ca~(2+)含量的影响,能够指示外界温度和降水的变化。此外,洞穴内不同分布位置的滴水,其地球化学指标空间差异主要受到各点的渗流通道、流经途径以及上覆基岩及土壤成分等差异的影响。

关键词芙蓉洞 洞穴水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时空差异
收录类别CSCD
语种中文
引用统计
文献类型期刊论文
条目标识符http://ir.ieecas.cn/handle/361006/10736
专题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(2010~)
通讯作者李廷勇[1,2]
作者单位1.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重庆 400715;
2.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,西安 710075
推荐引用方式
GB/T 7714
周福莉[1],李廷勇[1,2],陈虹利[1],等. 重庆芙蓉洞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时空变化[J]. 水土保持学报,2012,26(3):253-259.
APA 周福莉[1],李廷勇[1,2],陈虹利[1],彭玲莉[1],李俊云[1],&代彪[1].(2012).重庆芙蓉洞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时空变化.水土保持学报,26(3),253-259.
MLA 周福莉[1],et al."重庆芙蓉洞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时空变化".水土保持学报 26.3(2012):253-259.
条目包含的文件
文件名称/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
重庆芙蓉洞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时空变(906KB)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开放获取CC BY-NC-SA请求全文
个性服务
推荐该条目
保存到收藏夹
查看访问统计
导出为Endnote文件
谷歌学术
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
[周福莉[1]]的文章
[李廷勇[1,2]]的文章
[陈虹利[1]]的文章
百度学术
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
[周福莉[1]]的文章
[李廷勇[1,2]]的文章
[陈虹利[1]]的文章
必应学术
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
[周福莉[1]]的文章
[李廷勇[1,2]]的文章
[陈虹利[1]]的文章
相关权益政策
暂无数据
收藏/分享
所有评论 (0)
暂无评论
 

除非特别说明,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,并保留所有权利。